論胡姓的起源與胡人的關系
江蘇泗陽 胡繼云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據文獻記載,歷史上和現存的姓氏共有5600多個,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獨特的起源。許多姓氏的起源,因為涉及幾千年以前的歷史,所以眾說紛紜。把各個姓氏的起源都弄清楚,還歷史的本來面目,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苦苦追求。 中國的姓氏,最早來源于一個個母系部落,后來來源于一個個具有血緣關系的父系社會,再后來來源于一個個諸侯國,并且在這些過程中,不斷變化和發展。姓氏的源流,理論上應該好尋找,但實際上,因為年代久遠,國家相互吞并、民族相互屠殺、人口不斷流動、氏族相互融合、姓氏相互改變和創新,再加上古代甲骨文、銘文、竹簡等文字記錄少之又少,導致許多姓氏都說不清一脈相承的歷史。 本文把胡姓的起源與胡人聯系在一起,是許多史學家都沒有觸及的問題,也是胡姓家譜中幾乎找不到的問題。因為提起胡人,人們往往會和中國古代西域和北方游牧民族以及胡匪、胡鬧、胡說、胡來、胡作非為、胡攪蠻纏混為一談。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認胡人為祖先。 其實,胡人和胡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胡人之中有胡姓,胡姓之中有胡人,胡人和姓胡的人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人。下面,筆者就此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是從姓氏起源上看,胡姓人起碼來源于四個胡國。二是從萬里長城的位置,看胡姓與胡人有分治和融合的歷史。三是從民族構成上看,許多胡姓人來源于胡人的民族。 創作本文的目的是進行學術研究,力求正本清源,填補歷史空白,即使是一家之言,也是有根有據。一、從姓氏起源上看,胡姓人起碼來源于四個胡國
據說,胡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記載說:“胡之得姓,莫古于胡曹!焙盏钠鹪,有確切記載的是西周、春秋的胡子國。胡子國有兩個:一為歸姓,位于今天的安徽阜陽,后被楚國所滅;一為姬姓,位于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后。 現在,普遍公認的胡姓得姓始祖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在陳國的上古圣君虞舜后裔胡公滿。周武王滅商后,封舜帝三十三世孫媯滿于陳,并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立陳國,建筑都城,因在淮水之北,故名淮陽。媯滿去世后謚曰胡公,后世稱胡公滿。認胡公滿為胡姓的得姓始祖,能夠表示胡姓是正統的虞舜后裔、黃帝子孫,所以受到大多數胡氏家譜追捧。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周朝的疆域內,除了中原地區的兩個胡姓諸侯國,北方(現在的萬里長城內外)還有兩個胡姓諸侯國,一個叫林胡,一個叫東胡,他們的臣民也有許多人姓胡。據此,胡姓人最早來源于四個諸侯國。 胡人,是戰國以后才有的稱謂,是指我國古代居住在北部和西部民族的人。有人認為,中國古代之所以把西域人、北方人叫胡人,是因為他們都有大胡子。其實不然,古代的中原人和西域、北方人都留胡子。從孔夫子、秦始皇、曹操、張飛他們的胡子與文王、武王、成吉思汗等胡人的胡須并無二樣。根據史料,胡人名稱的來歷,是因為周朝時期有林胡和東胡兩個諸侯國。 見下圖,周朝時林胡國和東胡國的位置。 周朝是西域人吞并中原(商朝)建立的王朝。周天子當然也屬于胡人(那時候還沒有胡人的概念,只有西夷人之說)。所以,清朝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說:“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于圣德乎?”意思是說:周文王不也是西域人嗎,人們照樣信奉他為圣賢。毛澤東說:“微子最壞,是個漢奸,到周朝請兵。紂王對微子沒有防備,只曉得他是個反對派,不曉得他通外國!濒斞刚f:“周的武王,以征伐之名入中國,加以和殷似乎連民族也不同,用現代的話來說,即可是侵略! 據史書記載,周王朝建立后,武王以“小邦”之君統治如此大的區域,擔心諸侯叛亂。為了鞏固政權,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決定按功行賞,調整統治集團的內部關系,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進一步強化殷商時期就出現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先后分封的有林胡、東胡、胡、陳等71個諸侯國。這是華夏、西夷、東夷、北狄、南蠻眾多部落及諸侯國的一次大統一、大融合。 由此可見,周朝是個西夷(胡人)人的天下,是西域犬戎國家吞并了中原華夏國家而建立的。那時候,國家是一些氏族部落的聯合體,許多人都是以國為姓,林胡和東胡的人也不可能例外。林胡國,有姓的林,也有姓胡的,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林胡一家”之說。根據歷史記載,胡子國和和陳胡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消亡,而林胡國和東胡國到秦漢時期還存在。根據歷史地圖可以看出,北方的林胡國和東胡國,比中原的胡子國和陳胡國產生時間早,地域范圍大,存在時間長。 所以,胡姓的主要來源,有的來源于胡子國、有的來源于陳胡國、有的來源于林胡國、有的來源于東胡國。 見下圖,春秋初期時陳國、胡國的位置。 到了戰國后期,胡國、陳胡國、東胡國都先后消亡,而西北方的林胡國也成了“外國”,東胡國雖然名稱沒了,變成了許多小國,但是,許多胡姓人還在,并且在軍事上勢力很大,所以就有“胡服騎射”的說法。這個說法是怎么來的?春秋以前,中國形容異族最早沒有“胡人”這個說法,“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北方來的異族被稱為“狄”而不是胡,滅西周的是犬戎,春秋時期晉國向北打的也是赤狄和白狄,沒有“胡”的事,等到了戰國時期,就有“胡服騎射”的說法了,但并未解釋出胡的確切由來!稘h書》里的記載能彌補這個空白,匈奴使者帶給漢朝的信里說“南有大漢,北有強胡”并且還特別強調了“胡者,天之驕子也”,由此可見“胡人”其實源自匈奴的自稱胡者,是因為胡姓比較多。歐洲人把匈讀hun的音,也與漢語里胡的讀音十分接近。
戰國時期,在眾多的諸候國當中,林胡國和東胡國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為輔,都是穿小袖短服,善于騎馬射箭,武力較強的民族。秦漢以后,中原人就普遍把長城以北的人,稱作胡人。 見下圖,戰國后期林胡和東胡的位置。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33年正月,屬國南匈奴首領呼(呼、胡同音,因為文字不同,翻譯就避“胡”了)韓邪來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并自請為婿。元帝遂將宮女王昭君賜給了呼韓邪。王昭君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寧胡,姓胡;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后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這次胡、漢和親,使邊境人民過了卻60多年的安定生活。
根據以上情況,胡姓的主要來源,起碼有四個諸侯國,即:胡子國、陳胡國、林胡國、東胡國。有人說胡姓基本上都是胡公滿的后裔,顯然是不準確的。
二、從長城的位置,看胡姓與胡人分治與融合的歷史
根據萬里長城的歷史地圖,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林胡國、東胡國都被分割了,沒有被完全統一為華夏民族。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名字叫胡亥,之所以叫胡亥,是因為胡亥的母親叫胡姬,屬于胡人。 見下圖,秦朝統一中國以前的林胡國和東胡國的位置
見下圖,秦朝統一中國以后的林胡國和東胡國位置。
萬里長城是胡人(包括胡姓人)與中原人融合與分裂的產物。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采取了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轍等改革措施。長城以內的胡人,其姓氏、文字、語言等與中原融合。特別是不久以后,漢朝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把古代復雜的姓和氏分離的表述方式,改成簡單的姓氏合一的表述方式,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號老二,后人就簡稱孔子或者孔丘,而不是在沒有標點符號的情況下,把姓、名、字、號都同時并列書寫。而長城以北沒有被秦始皇統一地區的胡人,則繼續發展各自獨有的語言、文字和姓名表述方式。特別是姓氏,關內胡氏都已經用單字“胡”了,而關外的胡氏繼續用兩個字以上的復姓,如:胡佳氏、胡爾佳氏、胡爾拉特氏、胡勒日斯氏、胡亞古沁(忽雅高沁)氏、胡勒木斯氏、呼必烈氏、呼依特氏、呼博胡德氏、忽思慧(呼色慧)氏。直到清朝的時候,滿族人慈禧太后,她的姓是葉赫娜拉氏,四個字的姓,F在,中國人見于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復姓2032個,三字以上的姓146個。 由于從周朝以后,長城內外戰爭連綿,相互入侵時有發生,胡人不斷侵擾中原,中原漢人都以胡人為敵,隨之而來的胡匪、胡鬧、胡說、胡來、胡作非為、胡攪蠻纏、胡說八道、胡編亂造等稱謂和形容詞不斷產生。例如:漢人和胡人語言文字都不一樣,胡人說話漢人聽不懂,所以就有胡攪蠻纏、胡說八道等形容詞了。胡人這樣聲名狼藉,使許多人翻譯胡人的姓名時,為了避諱令人不爽的胡字,就把胡翻譯成呼、忽字了,例如把胡韓邪翻譯成呼韓邪,胡延翻譯成呼延等等。特別是在長城內外民族相互戰爭和吞并過程中,許多胡人的胡姓人為了逃避殺戮和禍端以及其它目的,就把自己甚至整個氏族都改成漢姓及其它民族的姓氏了。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鮮卑族北魏時有復姓胡骨氏(為魏獻帝之兄的姓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都改為漢姓了。
現在,仍然存在的呼延姓,就是典型的胡、呼一家的例子。據《姓氏考略》所載,呼延姓,起源于匈奴。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為姓,稱呼衍氏,是古匈奴四大姓之一。東晉進入中原后改為呼延氏。呼延姓后又簡化為呼姓。呼延姓漢代活動于北方地區,以后逐步南遷,在山西中部地區形成望族。宋金時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區偶有呼延氏名門家族分布。如今陜西西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呼延姓的郡望是安定郡,漢武帝置,治高平(今寧夏固原),相當于今甘肅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呼姓的這些經歷和歷史上林胡人的經歷以及和現在的許多胡姓人的郡望基本一致。
現在遼寧鳳城(縣)蒙古族的胡姓,先祖是東胡人胡爾佳氏,后來改忽氏,再后來改胡氏。 因為長城內外的融合與分治,導致胡氏有姬姓胡、媯姓胡、少數民族翻譯胡、少數民族改胡、外姓改胡。由此可見,胡姓的來源是多元化的。三、從民族構成看,許多胡姓人屬于胡人的民族
民族和姓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民族的產生,一般具有地域性,而姓氏的產生具有血統性;姓氏形成的目的是為了“保種”,姓氏的產生要比民族產生早;民族既能“保種”,也能“保地域”,進而形成國家,F在的中國,其疆域、民族、姓氏在歷史的長河中是不斷變化的,是由最早的華夏族發展成今天由56個民族、5600多個姓氏構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據有關史料記載,新中國建立初期,各民族的名稱相當多而復雜,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匯總登記上報的民族有400多個,其中有的是自稱,有的是他稱;有的為一個族體不同的漢語音譯;有的以居住區的地理名稱而得名;有的則以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命名等等。 古代的林胡國和東胡國,在于中原地區的融合——分離——融合——分離——融合的歷史變遷中,先后演變成匈奴、突厥、鮮卑、蒙古、滿等眾多民族。我國古代北方和西域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四個部分:以匈奴、突厥為代表的林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的東胡部分;以滿洲為代表的通古斯部分;以羌、吐蕃為代表的羌藏部分。我國的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是由這四部分演化而來的。而林胡、東胡、羌胡(三國、兩晉時)都是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諸侯國,現在胡姓中的少數民族,許多與這些諸侯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見下圖:三國時期羌胡國的位置。
對于胡姓來說,鮮卑人和羌胡國值得一提。羌胡國,就是西漢時的胡氏郡望——安定郡的所在地區,這里是周朝時的林胡國地區,也是漢朝及以后幾百年胡氏名人輩出的地區。所以,許多胡姓人的家譜堂號都叫安定堂。東漢時安定地區被鮮卑胡人占領,并在此建立了羌胡國。鮮卑人,是由周朝東胡人演變而來的。北朝時期,鮮卑人建立了北魏政權,統一了北方,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胡、漢民族融合的改革,羌胡國至此消失。北魏政權中不乏胡氏名人,其中的胡靈太后是胡姓名人中的顯赫人物。同時,鮮卑作為民族也至此消失。 見下圖:西晉胡人內遷分布圖。
從春秋戰國到現在,長城內外的民族名稱不斷發展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因為民族的起源是具有地域性。從胡姓少數民族分布的地理位置看,大部分位于西部和北方。有關資料表明,目前的胡姓人,除了漢族以外,還有滿、蒙古、回、羌、維吾爾、哈薩克、朝鮮、俄羅斯、柯爾克孜、塔塔爾、塔吉克、布朗、烏孜別克、赫哲、鄂倫春、鄂溫克等三十八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胡姓人,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和北方,他們的民族身份大多數都是幾千年世世代代傳承和演變而來的。胡姓的這種少數民族分布現象可以說明,歷史上林胡國、東胡國的后裔至今還大有人在。 見下圖:少數民族分布圖。
從胡姓的民族構成上看,胡氏不只來源于中原地區的漢族,也來源于西域和北方的少數民族。 綜上所述,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消亡過的文明古國。中國歷史上的胡人,從周朝時就已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無論是蒙古人進中原,還是滿族人建立清朝,都是中華民族分裂——融合——分裂——融合的過程。胡姓與胡人,一筆寫不出兩個胡字,應該是相親相愛的一家。 詩曰:舜帝先祖天下供周王統一立偉功長城內外骨肉情民族離合九州同東胡林胡今猶在陳胡安定都英雄天下胡姓一家人是非成敗笑談中 本文使用的圖片均來自網絡
2020年7月完成初稿
作者:胡繼云(江蘇泗陽)
收稿日期(20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