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48封書信 訴說三地鄉愁
華西都市報2020-12-03 02:33:36.0四川發現
《新修胡氏族譜》總修胡永南。
《新修胡氏族譜》總修胡永南。1938年刊行的仁壽縣煎茶溪攬祥埂《新修胡氏族譜》(6卷)
《新修胡氏族譜·蜀粵閩征信錄》中的內頁頁面。
圖書《蜀粵閩征信錄校注》。
11月27日,從四川仁壽縣煎茶溪攬祥。ń裉旄聟^煎茶街道青松二組)胡氏家族1938年刊行的《新修胡氏族譜》中析出成冊,由四川省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蘇東來與胡證川、胡子平編著的《蜀粵閩征信錄校注》在成都舉行首發儀式。該書收錄了1918年-1923年蜀閩粵三地胡氏族人往來書信48封,再現了18-20世紀胡氏家族遷川、定居、創業、發展的完整圖景。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陳世松在首發儀式上表示,四川作為移民大省,如今民間尚存大量老族譜,但在族譜中完整保留客地與祖鄉書信往來的,非常罕見!妒窕涢}征信錄校注》的出版,在當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堪稱近年來四川移民與客家文化研究領域的新收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翻閱這部以民間歷史文獻整理的著作,百年前的濃厚鄉愁氣息撲面而來。壹篳路藍縷,入川打拼 據仁壽縣煎茶溪攬祥埂《胡氏族譜》記載,在清朝初期“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雍正五年(1727),住在惠州府長樂縣(今廣東五華縣;雍正十一年長樂縣改屬嘉應直隸州,1914年改名五華縣)葵嶺鄉塘尾的胡登科一家,動身前往四川。 胡登科生于康熙四年(1665)七月十二日,娶妻廖氏,生子胡燦英,娶媳謝氏。到雍正五年時,胡登科63歲(虛歲,下同),廖氏已經去世。 作為世代的農民,胡登科一向“農務自給”。但長樂土地堅硬貧瘠,“多不毛”,生活艱難。官府號召移民四川的消息傳來,胡登科決定舉家遷川。于是,胡登科帶著胡燦英夫婦,“一肩行李,別無長物”,踏上了艱難的遷川之路。 胡登科一家走的是旱路,相比水路而言,省錢但耗時較多。他們用去一年多時間,于雍正七年(1729)抵達瀘州潘家溝,用一千文錢賃田耕作。同年,胡燦英的大兒子胡遵漢出生。 后來,胡登科一家又遷往成都新繁南門外的王家碾。乾隆二年(1737),胡燦英的二兒子胡遵潮出生。新繁土地肥沃,外來移民爭相涌入,佃耕不易,胡登科一家又向東遷入簡州龍泉驛。乾隆八九年間(1743-1744),胡登科一家遷到仁壽縣煎茶溪攬祥埂。當時這里土地偏僻,人煙稀少,但胡登科卻很滿意,“顧而樂之! 胡登科一家佃耕當地一傅姓的田地,經過一家人的艱苦打拼,家境逐漸寬裕起來。從長樂縣老家入川的族人,也跟著依附在他們周圍定居。 胡燦英一共生了5個兒子,其中第三子被抱養給族人,其余四子分別為胡遵漢、胡遵潮、胡遵湘、胡遵海。乾隆二十七年(1762),98歲的胡登科在兒孫繞膝中離世。 如果說遷川始祖胡登科決定入川規劃了胡氏家族興旺藍圖的話,那么,遷川二世祖胡燦英就是奠定家族基業的最大功臣。 胡燦英眼光獨慧又勤于奮進。在煎茶溪附近,有一地名李家壩(后改名為理嘉壩),地處洼地,荊棘叢生,蟲蛇橫行。乾隆三十八年(1773),胡燦英拿出多年積蓄,將李家壩這塊數十畝的地買了下來,鄰居們很是不解。 胡燦英疏通水道,開辟阡陌,削高填低,一片瘠地逐漸成為沃土。乾隆四十年(1775),胡燦英又“誅茅為屋”,第二年修建完成!拔糁莼臒,蟲吟蛇窟之地,煥然而棟宇聯云,氣象一新,過者恒嘖嘖稱羨焉! 到嘉慶十年(1805),胡燦英四子分家時,胡氏家族已擁有水旱田1400多畝,成為當地一大望族。貳頂峰時期,分家析產 客家人素有“聚族而居,抱團發展”的傳統,通俗地說,就是不分家。但是,分家析產成為客家移民后代每個大家族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胡氏家族從入川以來到民國初年,經歷了兩次大的分家析產。 第一次分家析產,源于一場官司。 胡燦英在李家壩購置恒產后,家族事業蒸蒸日上。乾隆五十七年(1792),84歲的胡燦英去世,胡家由能干的老二胡遵潮主理。到嘉慶初年,胡氏家族人丁已達2000多口!叭宿Z于屋,馬轟于廐,阡陌云連! 但就在這時,胡家的麻煩來了!耙蜓邉战鐒铡,胡家與鄰居宋子林發生糾紛。 宋子林在當地的勢力很大,導致官司連年不決。胡燦英的4個兒子中,胡遵漢最為勤樸,胡遵潮沉默寡言,不怒自威;胡遵海為人機敏,最善言語,平時喜歡替人排憂解難。 在應對官司方面,胡遵海發揮了主導作用!胺膊倏v之術,捍御之方”,都由胡遵海和胡仁瑞、胡仁泰兩個侄子做主。他們想了一個辦法,制服宋子林,這才了結了官司。 雖然贏了官司,但卻拖累了胡家。嘉慶十年(1805),四大房人分家析產。到道光末年,四房產業合計近7000畝,家族發展到頂峰。 胡遵海有5個兒子,在老大胡仁愷和老二胡仁昭的主理下,勵精圖治,兄弟和睦,很快又添置產業上千畝。照這樣下去,這一房人必將又是枝繁葉茂、興旺發達。 咸豐七年(1857),胡仁愷去世。此時,李藍農民軍攻城略地,官府為應對戰事,“募捐輸急”,富戶成為官府“募捐”的重點對象,胡家苦不堪言。 大家商議,通過分家將家產分解,“以紆其禍”。 又過了兩年,“土匪大猖,繼以兵禍,各倉皇挈家避!苯洿藖y變,曾經聚族而居的胡氏家族,家族力量被削弱,走向了下坡路。 不過,胡氏家族在人口增長方面,卻令人矚目。根據《胡氏族譜》中的記載,從胡登科攜胡燦英入川開始,到1929年,202年間,胡氏家族一共繁衍八代人,譜載男丁1177人(不含配偶及子孫中的女性)。叁書信往來,修成族譜 胡氏家族自從在仁壽縣煎茶溪攬祥埂開基以來,就遵循耕讀之道,成就了家族的輝煌業績。 胡燦英在世時,曾多次叮囑子孫要“諄諄以詩書禮教,詒謀后人”。從入川第四代起,到第十代,胡氏家族出了貢生6人、監生3人、廩生3人、庠生兩人、增生一人,議敘縣丞3人等。 在這些讀書人中,入川第六代胡永南(1852-1925)最為典型。 胡永南是胡遵海這一房的后裔,胡永南的父親胡元鼎,道光三十年(1850)被補為博士弟子員(俗稱秀才),是胡氏家族遷川后讀書成名的第一人。 胡永南,號綬珊,別號溪隱老人。光緒十一年(1885),胡永南拔貢,被保送進入京城國子監讀書。光緒十六年(1890),被禮部傳補為鑲黃旗官學第三館漢教習。5年后,因母親去世,胡永南丁憂歸鄉,從此專事教育工作。 對胡氏家族來說,胡永南最大的功績,莫過于經過多年的努力,編修了《新修胡氏族譜》。 1918年起,胡永南主持新建胡氏宗祠,組建了近30人規模的族譜纂修局,親任總修。但由于與廣東祖鄉斷絕聯系已久,他廣搜文獻,千方百計與祖鄉取得聯系,反復通信考證世系,才編撰出6卷的族譜。 胡登科在攬祥埂落業后,曾托一個叫花椒客的行商,從祖鄉帶回族譜手抄本。光緒元年(1875),胡永南從手抄本族譜中得知胡登科妻子廖氏葬在長樂縣塘尾,倡議族人派人返回祖鄉省墓,并提議把廖氏遷葬來川。光緒十三年(1887),胡永南寫了一封書信,托粵商代投祖鄉,這是蜀粵間的第一封書信。 光緒十二年(1886),胡永南到北京后,住在京城宣武門城南皮庫營。得知附近嘉應會館有一個廣東長樂縣的同年拔貢生陳叔穎,就登門拜訪,托其帶書信到長樂縣給祖鄉族人。兩年后,胡永南收到陳叔穎的信,里面有祖鄉族人的回信。這是祖鄉族人回復客地的第一封書信。 回家丁憂后,胡永南與祖鄉再次中斷聯系。直到要重修族譜,胡永南再次給陳叔穎去信,陳叔穎的兒子陳培瑋回復,胡永南才知道陳叔穎已在1913年去世。但通過陳培瑋的幫忙,胡永南與祖鄉族人成功地取得了聯系。自此,為求證探討,蜀粵閩三地書信往來不斷。 從1918年到1923年,三地通信達48封,大量記敘了當時蜀粵閩三地的民風民情。陳世松評價說,這48封書信,承載的信息量極大,是一般家族文獻所不能比擬的;書信討論的話題較多,內容幾乎無所不包,對祖鄉、客地宗族的記述,面面俱到,詳盡無遺;這些鮮活生動的細節,對研究中國鄉村社會與平民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顯得非常稀有珍貴。 1925年,在族譜編修告竣之際,胡永南將48封書信錄于族譜中,取名《蜀粵閩征信錄》,以告知后代,希望后人追念先輩修譜之艱難,倍加珍惜族譜,光大于未來。 同年,胡永南與世長辭,享年74歲。
(圖片由胡子平提供)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相關鏈接:胡氏文化新書——《蜀粵閩徵信錄校注》出版發行(尊經文化) 陳世松:《蜀粵閩徵信錄校注》序(胡氏宗親網)